小巷深处织锦绣——记小店街道永康北路社区党委书记康俊萍
小巷深处织锦绣——记小店街道永康北路社区党委书记康俊萍
小巷深处织锦绣——记小店街道永康北路社区党委书记康俊萍
康俊萍讲述永康北路社区基层治理经验。(图片由受访者(shòufǎngzhě)提供)
在小店区小店街道永康北路社区,43个无物业小区曾如沉疴痼疾(gùjí)——近70%的(de)下辖小区居民长期处在“无人管事、无处议事、无钱办事”的困境中。然而短短几年间,这些小区实现了环境由“脏”变“美”、服务由“无”变“有”、管理由“乱”变“治(zhì)”、民心由“散”变“聚(jù)”的转变。这一切(yīqiè),离不开社区党委书记康俊萍。
2017年(nián)担任社区党委书记后,面对环境脏乱、矛盾频发的局面,康俊萍迎难而上,锁定问题(wèntí)突出的馨园小区,打响了治理(zhìlǐ)创新的“第一枪”。
破冰之旅从组织重建起步(qǐbù)。康俊萍牵头成立筹备组(chóubèizǔ),一家一户(yījiāyīhù)走访动员,最终由全体居民投票选举产生物管会,并硬性要求党员比例不低于60%,同时同步组建小区党支部,实现了物管会与党组织(dǎngzǔzhī)“同组而生”,为治理装上了“红色引擎”。
真正的考验在(zài)财务(cáiwù)关。面对物管会无法(wúfǎ)开设对公账户的困局,康俊萍创新推出“三方(sānfāng)共管账户”,由小区党支部书记、物管会成员、业主代表共同保管存折和(hé)密码。支钱时需经党支部提议、党员大会审议、楼栋长会议决议三道关卡,财务监督小组每月将收支明细贴在公告栏上。
“过去怕钱打水漂,现在连买扫把的(de)发票都看得见。”王大爷举着老花镜在公示栏前当起了(le)义务解说员。
与此同时,物管会(wùguǎnhuì)列出服务清单,随时接受居民监督(jiāndū)。季度联席会上,康俊萍把话筒交给业主代表:“上周三(shàngzhōusān)路灯没及时修,请物管会说明情况。”
刀刃向内的监督机制(jiāndūjīzhì)让缴费率(lǜ)从(cóng)不足30%跃升至100%,馨园小区从“脏乱差”到“美洁安”的蝶变故事,被《人民日报》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典型案例刊发。
当(dāng)42个无物业小区复制推广“馨园模式”时,康俊萍又(yòu)把注意力转向更广阔的红色力量整合。她创建“志愿星光、辉耀永康”党建品牌,让党员身份由“隐身(yǐnshēn)”变“亮明”。
“共产党员(dǎngyuán)户”标识牌在千家(qiānjiā)门前闪耀,党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。
她将公共区域科学划分出党员(yuán)责任区,推选产生(chǎnshēng)楼栋长、单元长以及政策宣传员、民情信息员、平安巡防员、文明劝导员,这“两长四员”职责分明,使党员从(cóng)“旁观者”变成了社区治理的“参与者”和“主力军(zhǔlìjūn)”。
在康俊萍的带动下,14支特色鲜明的志愿服务队(fúwùduì)如点点星火活跃在社区的每个角落(jiǎoluò)。无论是环境(huánjìng)整治、设施维护,还是矛盾调解、关爱帮扶,“有事找党员”成了居民解决难题最信赖的选择。
党员们一次次弯腰清扫、耐心调解、暖心(nuǎnxīn)帮扶,织就了覆盖全社区的红色服务网。“支部带党员、党员带群众”的联动模式(móshì),让社区党委真正成为“内有凝聚力、外有吸引力(xīyǐnlì)、整体有战斗力”的坚强堡垒。
这份由党员与居民合力书写(shūxiě)的“红色答卷”,最终赢得了国家级认可。2023年8月,永康北路社区荣膺“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社区”。当荣誉(róngyù)牌匾挂上(shàng)社区办公楼时,康俊萍的目光已投向更深层的治理命题:如何让“头雁(tóuyàn)效应”辐射更广?
“小区治理好不好,关键看‘领头雁’强不强。”康俊萍深谙此道。她(tā)慧眼识才,通过以“人找人、遇事(yùshì)看人、定点挖人(wārén)”,将一批有公心、肯担当、能力强的党员骨干推上小区党支部书记岗位。
建于1993年的漪汾仙庄小区,曾是矛盾丛生的“硬骨头”。康俊萍三顾茅庐,邀请卸任不久的老书记廉效清重新(chóngxīn)“出山”。这位老书记带领物管会成员迎难破局,用一年时间,使物业费(wùyèfèi)收缴率突破(tūpò)95%。“党员就得在难事里见真章!”廉效清在主题(zhǔtí)党日上的发言(fāyán)激起一片掌声。
如今(rújīn)的永康北路社区,12个党群服务站相继建成。3平方米的门房变身便民驿站(yìzhàn),300平方米的废旧车棚改造为文体中心。专职网格员在这里驻点(zhùdiǎn)打卡,确保“门常开、人常在、事常办”。
2845户居民告别煤气罐用上天然气,3576户老旧房屋焕发新颜,27部电梯拔地而起……这些看得见(kàndéjiàn)摸得着的(de)民生成果,是康俊萍带领团队“摸清(mōqīng)人口结构(jiégòu)、摸清小区实情、摸清居民期盼”,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干出来的。
如今,康俊萍将已经取得的成绩化作深耕本土(běntǔ)的动力,让治理智慧沉淀为可复制的经验。2024年4月,小店区首个“康俊萍工作室”挂牌成立,这个以个人名字(míngzì)命名的平台,不仅是(shì)对她深耕多年的肯定,更(gèng)成为全区基层治理的“智囊库”。
从直面无物业小区治理的(de)(de)顽石(wánshí),到凿开居民自治的泉眼;从擦亮党员徽章的光芒,到点亮万家灯火的温暖——康俊萍以脚步丈量小巷的每一寸土地,用真心(zhēnxīn)叩开千家万户的门扉(ménfēi)。她手中这枚党建“绣花针”,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,在社区这一最微小却最生动的单元里,织就了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锦绣画卷。
记者 阎轶洁 太原日报(rìbào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